close

憂鬱症不可怕但不能低估及忽視


 


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(WHO)說,在2020年全世界有三大疾病需要重視,包括:心血管疾病、憂鬱症與愛滋病。心血管疾病與愛滋病的重要,大家可以理解,為何憂鬱症需要重視呢?有時看到一些報章雜誌報導某些影視名人得了憂鬱症,某些人因為憂鬱症而自殺。什麼是憂鬱症?什麼人會得到憂鬱症?如何知道自己得了憂鬱症?憂鬱症能治療嗎?該怎樣治療?身為憂鬱症的家人或朋友,能夠作些什麼?


憂鬱症是很重要、很普遍、卻被低估忽略的精神疾病


隨著人類醫藥衛生的進步,平均壽命延長。但是活得久並不代表活得快樂。依照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,2020年造成人類失能(disability)前十名的疾病,第一名是憂鬱症。另外根據哈佛大學的研究,造成人類社會整體疾病負擔(Global burden of Disease)前十名的疾病,第二名也是憂鬱症。憂鬱症會造成一個人無法工作,生產力下降,同時造成家庭社會嚴重的負擔。憂鬱症常常早發而持續,甚至有些會復發,有15%的憂鬱症患者最後會死於自殺,這些都造成了家庭社會的損失與遺憾。

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,全世界得到憂鬱症的點盛行率是3%,若由2002年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訪問全台兩萬多名樣本所作的調查,結果發現15歲以上民眾8.9%有中度以上憂鬱,5.2%有重度憂鬱 (高於WHO估計3%)65歲以上8.4%達重度憂鬱,其次15-176.8%達重度憂鬱,估計憂鬱人口逾百萬。其中女性10.9%,是男性6.9%1.8倍。但是憂鬱症就診率偏低,只有2.3%


一個疾病有百萬人口,嚴重的影響生產力與負擔,但有97.7%沒有針對憂鬱症來就診治療,或是增加不必要的醫療浪費,或是延誤而造成更大的損失。每天媒體報導許多自殺的、傷人、家暴的社會事件,許多都可能與憂鬱症有關。


我會得到憂鬱症嗎?


憂鬱症是一個青春期就會發生的疾病,女性約是男性的兩倍。根據董氏基金會2002年在大台北針對國中、高中、高職學生所作的調查,
發現憂鬱程度高需專業協助者佔21.8%,課業表現越差者憂鬱程度越高,獨生子女或老么比較憂鬱,家庭支持力越高者憂鬱程度越低。大學生也有一定比例可能會有憂鬱症的可能。老年人由於年紀大、失落多,合併多重慢性疾病的比例高,獨居、社會支持系統不佳者,憂鬱比例更高,需要重視。


什麼是憂鬱症?


憂鬱是正常的情緒,人遇到挫折、失落、不如意,難免會悶悶不樂,但是如果鬱悶的情緒過為嚴重,持續的時間過久,而無法拉回、失去控制,就要小心可能是憂鬱症的可能。依照目前診斷憂鬱症的標準(DSM-IV)共有九個症狀,至少四個症狀以上,持續超過兩週,大部分的時間皆是如此,就要小心可能是得了憂鬱症。這些症狀包括:



  • 憂鬱情緒:快樂不起來、煩躁、鬱悶

  • 興趣與喜樂減少:提不起興趣

  • 體重下降(或增加) ; 食慾下降 (或增加)

  • 失眠(或嗜睡):難入睡或整天想睡

  • 精神運動性遲滯(或激動):思考動作變緩慢

  • 疲累失去活力:整天想躺床、體力變差

  • 無價值感或罪惡感:覺得活著沒意思、自責難過,都是負面的想法

  • 無法專注、無法決斷:腦筋變鈍、矛盾猶豫、無法專心

  • 反覆想到死亡,甚至有自殺意念、企圖或計畫

有時憂鬱會是一種激躁感,很煩,很沒有耐心,很容易發脾氣的感覺。網路上或便利商店有些自填量表,也可以計算一下自己的憂鬱指數是否偏高,確切的診斷與否仍應當面與精神科醫師討論。若是持續嚴重的情緒一直無法控制,請盡量儘早去就醫,千萬不要想不開。


為何一個人會得憂鬱症?


科學家研究憂鬱症的成因,發現它是一個多重因素所導致的一種疾病。可能的因素包括:


(1)生物學因素:腦內生物傳導、內分泌、大腦構造…...


(2)基因遺傳因素: 高家族疾病史


(3)心理社會因素:生活壓力、病前人格、早期失親、失落、無價值、學習來的無助感、錯誤認知...
有時憂鬱症跟許多重大的創傷、壓力、失落有關,因為這些嚴重的打擊而憂鬱。有時也沒有什麼事情發生,就莫名的憂鬱起來。有些婦女在產後有憂鬱症的發生。有長期重大慢性疾病的,得憂鬱症機率都高。


得了憂鬱症會怎麼樣?


憂鬱症有時像感冒一樣,不經治療,時間久了也會好,可是又會重新再得到。但是憂鬱症比感冒嚴重的多了。基本上平均一個憂鬱期約在6-13個月,若是不治療患者在這段時期會非常難過,快樂不起來,難以維持正常功能,甚至想不開。經過妥善的治療,憂鬱症狀改善、生活又恢復了光彩。50%的患者一生僅有一次的憂鬱症發作,其餘50%會有第二次(或兩次以上)憂鬱症的發作。


憂鬱症最擔心的就是自殺的問題。根據中研院 鄭泰安 教授的研究,自殺死亡者有97%在生前有精神疾病,其中87%有達到重度憂鬱症的標準。有三分之二的憂鬱症患者曾想到自殺,有15%的憂鬱症患者死於自殺。自殺已經進入國人十大死因第九位,而且逐年上升,2003年全台灣有3053人死於自殺。其中有不少是青春期的學生,或因為課業、家庭、人際因素而自殺,若是事先得到充足完整的醫療,可以降低不少的遺憾。


得到憂鬱症該怎麼治療?


憂鬱症的治療主要分為兩個部分,一個是心理治療,主要是支持性的,認知改變為取向的心理治療。支持性的心理治療,支持憂鬱患者的自我強度,給予鼓勵、肯定、說明、傾聽、同理與再保證。認知心理治療,則在於教導患者辨識並改變不合理認知,發展新的思考模式。憂鬱症的藥物治療部分,這幾年有很大的進步。新一代的抗憂鬱藥物,可以改善大腦血清素、或是正腎上腺素的調節分泌,副作用很少,效果在1-2週心情就開始改善,3-4週情緒就幾乎回到水平。


 


憂鬱症與單純的憂鬱不一樣


憂鬱是正常的情緒反應,人碰到挫折、失落難免會憂鬱,但多半是短暫的、輕微的。憂鬱症則是持續的、嚴重的憂鬱表現,可能與外在的壓力有關,也有可能莫名的就憂鬱、煩悶、快樂不起來。依照現行的診斷標準,超過兩週以上的嚴重憂鬱情緒表現 (九個相關症狀超過四個以上),就必須考慮憂鬱症的診斷。


憂鬱症須與焦慮症、躁鬱症的區別


憂鬱症有七成有嚴重不一的焦慮症狀。憂鬱症與焦慮症,在症狀上有許多重疊之處,兩者都會有失眠、煩躁不安的感覺。許多的焦慮症像是恐慌症、畏懼症、強迫症、創傷後壓力疾患,也常會同時合併憂鬱症。目前在焦慮症的治療也常會使用抗憂鬱劑。


很多人以為心情很煩躁,會不會是得了躁鬱症?其實這仍是一種激躁型憂鬱症的表現。所謂的躁鬱症,指的是情緒有躁期及鬱期的兩極化表現,所以又稱為雙極性情感型精神疾病。躁期與預期剛好相反,情緒會高亢、興奮,不要睡覺精神就很好、精力無窮、話多滔滔不絕、思考跳躍誇大、好花錢不在乎危險,是這時期的特徵。
躁期的治療與鬱期不同,會使用情緒穩定劑。


青少年憂鬱症


國、高中階段青少年的壓力多來自於升學,同儕則為主要的支持來源,因此許多青少年的憂鬱都與升學壓力或同儕的挫折有關,也有因為家庭問題而憂鬱的。青少年憂鬱常以情緒浮躁、憤怒、功課退步、物質濫用、反社會行為、蹺家逃課...作表現。越是社交疏離孤立、物質濫用、低成就感、家庭問題多,越可能有憂鬱問題。


國健局估計15-17歲年輕人有6.8%達重度憂鬱症。這幾青少年的自殺率上升,是其他年齡層自殺率上升的兩倍,需要重視。


婦女憂鬱症


女性容易得到憂鬱症的機率是男性的兩倍。有些婦女在經期前會有短暫的鬱悶、煩躁感,輕微的不需治療。兩個特別需要重視的時期一個是「產後憂鬱症」,一個是「更年期憂鬱症」。產後憂鬱症多發在產後四週內,初產婦約有10-15%會發生。更年期憂鬱症常與停經後荷爾蒙改變,及此一時期的退休、空巢有關。女性較男性願意求醫的意願較高。


老年憂鬱


老年人的身體病痛多、失落也多,容易被忽略。越是年紀大、身體疾病多、支持系統差者,憂鬱程度越高。老年人的憂鬱常以各種身體不舒服的抱怨來表現,像是:口乾、無胃口、便秘、失眠、早醒、力不從心、苦悶、空虛、悲觀、自責、無助感、無價值感、消極、呆坐,甚至想自殺....。另外老年憂鬱症常會要與老年失智症作區別,兩者都有可能會有健忘的表現,老年憂鬱症的憂鬱改善後健忘的情形也會改善,而老人失智症不會。另外有些老年失智症的初期,會以憂鬱症狀作表現。


當家人、朋友得了憂鬱症,您能夠作什麼?


當家人、朋友得了憂鬱症,身為他的家人,也承擔不少他的痛苦,有時也會向他一樣有許多的挫折與無力感。以下有許多事是您能夠作的:



  • 儘可能的學習:了解憂鬱症及抗憂鬱藥物及相關正確知識。

  • 合理的期待:不給他過高的要求,給予合理的期待與鼓勵。

  • 無條件的支持:無條件的支持,不要立即想到回報。

  • 維持日常生活作息:自己的生活也要過下去,照顧他不是生活的全部。

  • 分享你的感覺:適當時仍可分享自己的感覺,或找他人宣洩自己的情緒。

  • 不要認為事情是針對你個人而來:有些無力與受挫,不要太個人化與自責。

  • 尋求協助:鼓勵就醫,找尋適當的專業醫師,給予完整的處理。

  • 一起合作:與患者一起合作,共同度過。
    (
    摘錄自「當家人得了憂鬱症」 張 老師出版社)


建議不要過度理性的要他「想開一點」,這只會造成他覺得您不了解他、只會唱高調,他也知道要往好處想,但是當已經到達憂鬱症的程度,是很難想開的。傾聽、同理、支持與陪伴是最鼓勵作的,隨著他感覺被了解支持,可進一步建議他尋求醫療協助。


 


最近的報章媒體上常看到有人自殺,自殺問題在台灣嚴重嗎?為什麼這些人會想不開呢?自殺與憂鬱症有何關聯呢?誰是自殺的高危險群?什麼是自殺可能的徵兆?對於有自殺傾向的人,周遭的人可以怎樣幫忙他?


自殺率在台灣增加需要重視


這幾年自殺率在台灣確實有增加,但並未如有些媒體所成的自殺潮的表現。首先,自殺自民國86年起進入國人的十大死因,以民國94年為例,自殺在男性與女性皆是第九大死因,整體自殺死亡率是每十萬人18.8人,一年台灣有4282人死於自殺。這幾年自殺率的上升,是政府單位非常重視的事。


以性別來看,自殺死亡者男性反而比女性多,男性是女性的近兩倍。女性較易有自殺企圖,但方法手段較不激烈,男性一旦有自殺企圖,則常常難以挽回。又以年齡來看,年紀越大者越容易自殺,大於65歲以上為自殺率最高的族群,需要重視。其次為15-19歲年輕人,其增加的幅度是其他年齡層增加的兩倍,更不可掉以輕心。


人為何會想不開


自殺常是多因的,並不易以單一的理由來解釋。但一個人是不會無緣無故想不開的。除了少部分的自殺是為了成就大我(如自殺攻擊)以外,可能的心理動機,包括想解脫痛苦、失去希望、攻擊情緒的對內發洩、處罰自己或報復(抗議)、久病厭世、避免成為他人負擔等等。
當遇到事情不如意時,很多人可能有過短暫的自殺念頭,覺得不如死掉算了。當這樣的念頭十分強烈時,有些人甚至可能會有自殺計劃、自殺企圖。


自殺問題與憂鬱症有很大的相關


根據中研院 鄭泰安 教授的研究,自殺死亡者生前有符合精神疾病診斷者達97%,達到憂鬱症標準的有87%。憂鬱症患者有2/3有自殺念頭,最後有15%的憂鬱症患者是死於自殺。


自殺與憂鬱症有很大的相關,而憂鬱症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。讓憂鬱症能得到及早治療、完整治療,可以降低自殺的發生。


自殺者生前多有徵兆不要忽視


45%的自殺死亡者在生前都曾經透漏過自殺訊息,有一半的自殺死亡者在生前一個月都曾經就醫過,但看其他科醫師者多於看精神科醫師。


誰是可能自殺的高危險群


男性的危險性高於女性,青春期及中老年期人需要特別重視、無業者、鰥寡孤獨廢疾者、過去有過自殺紀錄者、家族有自殺史者、最近有嚴重的壓力事件、身體有嚴重或慢性的生理疾病、合併精神疾病如憂鬱症或物質濫用,社會支持系統差者。


青少年高危險群包括:低成就感、挫折忍受力差、完美主義者、衝動控制力差、敏感自卑、社交及問題解決能力差、家族精神疾病史者。若出現成績退步、常請假、社交畏縮、家庭重大事件、情緒與衝動起伏大、有自殺痕跡、言語及文字透漏訊息都不應輕忽。老年人高危險群包括:年紀愈大者、獨居喪偶、慢性疾病、障礙失能、憂鬱、社交孤離、合併痴呆或妄想、經濟衛生營養差者。


自殺的迷思


常見對自殺的迷思包括:



  • 談論自殺的人,不會真正去做 ()

  • 自殺的人,一心求死()

  • 只要看開人生光明面就會好一些()

  • 自殺只是想得到別人注意()

  • 當情緒變好時,危機就解除了()

  • 談論自殺會使人產生自殺念頭()

針對有自殺危險者,親友能作什麼?


當家人、朋友有自殺的危險,親友能夠作什麼呢?以下有許多事是你能夠作的:



  • 辨識:了解自殺可能的徵兆。

  • 傾聽與關懷:不給他過高的要求,給予合理的期待與鼓勵。

  • 送醫:對於有自殺危險性的個案,醫療評估是必須的。

參考資料


http://www.depression.org.tw/knowledge/know_info_part.asp?paper_id=58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1072118 的頭像
    a1072118

    平凡歐巴桑的部落格

    a10721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